第一,在宏观趋稳、微观分化的背景下,迫切的需要专业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有了钱以后就变成了拖拉机户、播种机户,还可以开店而现在随着拖拉机耕地,田埂就并到土地中了。
今后经济增长靠什么?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应趁早把地下金融升到地面上来 除了支持三农之外,金融还应该大力建设公共投资基金、参与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了适应新常态,应该趁早把地下金融升到地面上来,变成阳光下的金融。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中,金融同样可以起作用。这是为什么?承包初期的时候要分地,好土地一亩算一亩,坏土地两亩折算一亩,经过了30年的承包,精耕细作以后土地质量都差不多了,这时候一亩顶一亩,土地就多了。而这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金融在这里可以起到作用吗?全世界有没有先例?我们考察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这样的。当然要努力保证在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速能够维持在6.5%左右,就行了。(三)加强市场行为监管,落实金融消费者保护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关键主体,失去其参与金融市场便无从发展。
委员会成员在央行各部门负责人中产生。俄罗斯颁布并多次修订《自然人银行存款保险法》,不断提升金融消费者的市场地位和保障标准。一方面,恰当地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并发挥其结构性调节优势,可以减少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负面作用,并通过缓解单纯使用货币政策造成的困境,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创造更多的操作空间。1.金融危机前的金融监管体制。
巴西、印度则沿用原有的混业监管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本国系统性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加大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在宏观审慎方面,巴西央行既是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又是银行监管主体,拥有丰富的政策工具,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管理流动性,防止信贷增长过快、资本流入过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在当前监管模式呈现多元化格局的情况下,需要深入分析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相关背景,立足我国国情,准确把握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演变特征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规律,充分论证、权衡利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宏观审慎政策的提出,拓宽了政策制定者的视野,由以往的紧缩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4种政策搭配组合拓展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动态搭配的9种政策,丰富了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扩宽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回旋余地。
宏观审慎政策应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加强协调。扩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标准。2011年,南非央行宣布,将仿照英国,在未来三年内将金融监管模式转为 双峰监管。它也包含相关的标准制定机构,如独立的审计监管理事会。
一是明确央行的统一监管者地位。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管理流动性,防止信贷增长过快、资本流入过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南非央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财政部、金融服务理事会和国家信用监管局则负责微观方面的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此外,证券交易委员会、保险监管和发展局分别负责对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专题: 金融监管架构 金砖国家 。其主要职能包括监管大型金融集团、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内部监管合作、普及金融知识和制定金融扩展计划等。该监管机构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市场结构和银行成本的事项,并与国家信用监管局紧密合作,两者在管理信贷扩张中作用互补。二是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在立法、执法和市场行为方面为各监管机构提供部门间的协调。同时在交易过程中,金融消费者也最容易因信息不透明、市场操纵、欺诈等活动而成为牺牲品,因此需要一国金融立法和监管体系做出更具针对性和倾斜性的保护安排。2013年7月,普京总统批准法案,规定俄联邦金融市场监督局对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交易所投资和养老金等领域的监管职责转移至央行,俄罗斯央行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行使上述职能。
法案的实施标志着俄罗斯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变革。二是主动实施全面的 《公平对待消费者倡议》,该倡议清晰阐明了市场行为监管的原则,确保金融业消费者保护的标准不变。
三是出台配套调整措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巴西经历了短暂而剧烈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印度成立金融稳定与发展局,南非建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加强跨部门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财政稳健性可能对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空间产生显著影响,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时,需要预判未来财政政策的变化。
(四)南非 确保金融稳定。到2011年,实体经济才出现反弹迹象,但通货膨胀仍较高。为此,建议国务院法制办组织制定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行政法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建立双峰监管模式。加强市场行为监管,落实金融消费者保护。
在该模式下,金融监管的目标包括:监管协调、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而后者更关注通过汲水型的政策调控引导公众的预期和信心发生变化,以此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金融危机之前,南非央行储备银行和金融服务理事会是两个主要的监管主体,储备银行下属的银行监管部负责吸收存款银行部门的监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则由金融服务理事会负责监管,但金融服务理事会同时要向财政部负责,监管权相对分散。1.危机前的金融监管体系。
印度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印度储备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管理外汇市场,同时对银行业实施监管。危机过后,俄罗斯痛定思痛,以强化统一监管、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为出发点,对本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3)强化对综合经营和金融集团的监管。俄罗斯央行在危机后进一步强调金融机构不能以危害金融稳定为代价来获取商业利润。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一方面应尽快构建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三)印度 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预警,建立宏观审慎分析框架。
改进部门间的协调,财政部和储备银行已经完成了对危机应急框架的综合评估方案。(1)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同时还强调养老基金的监管要考虑保险消费者尤其是脆弱的老年人群在退休后的财务窘境,便利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消除系统性风险。本文认为,我国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借鉴其他金砖国家的经验:一是应立足本国国情,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